種業振興關鍵要突破重點難點

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次會議審議通過《種業振興行動方案》。會議提出,農業現代化,種子是基礎,必須把民族種業搞上去,把種源安全提升到關系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
種業是保障糧食安全的核心要素,也是提升農業競爭力的核心變量。從提出打贏種業翻身仗到部署推進種業振興,中央對種業的重視一以貫之。本質上,種業振興是農業科技的振興,是種業企業的振興,既是科技問題也是市場問題。推進種業振興,既等不得、慢不得,也慌不得、急不得,要尊重育種科研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步步深化、久久為功,集中力量破難題、補短板、強優勢、控風險,最終實現種業科技自立自強。
要認識到我國種業問題是個結構性問題。在農作物種業中,水稻、小麥兩大口糧最重要,我國已實現了100%自給,并在國際上具有競爭優勢;玉米、大豆、諸多蔬菜品種,金光佛正版論壇,我國也具備相當高的自給率,但品種的競爭力還不夠強;部分高端蔬菜等少數品種幾乎完全依靠國外。以黃瓜為例,絕大多數人消費的黃瓜都是國產品種,但部分高端黃瓜品種如無刺黃瓜是國外品種。同時要看到,僅從種業外貿依存度來看,外資企業僅占我國種子市場約3%的份額;進口種子占我國用種量的0.1%,國外則遠高于此。
屢次強調種業重要性,既是立足當下更是著眼長遠,既為了避免在極端情況下被“一劍封喉”,也是因為現代育種體系尚未完全建立。比如,國外主要是企業育種,實現了規;、標準化,出品質的概率有保障;我國大多仍是課題組式育種,組織化程度低,多數種企盯著推廣而非研發。比如,主流的基因編輯技術均被國外控制,我國在基因編輯工具、全基因選擇算法等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原創能力不足?梢,所謂種業卡脖子,主要不是供應鏈的卡脖子,更多是技術創新的卡脖子。
種業振興,源頭在種質資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種質資源是種業原始創新的源頭。袁隆平之所以能育出強優勢秈型雜交水稻,就在于發現的那株野生稻“野敗”。我國擁有52萬份農作物種質資源,居全球第二。但是,完成資源精準鑒定的不到10%,真正有用的基因還沒被完全挖掘。同時,種質資源多來自國內,群體遺傳基礎狹窄,選擇空間有限。我國畜禽遺傳資源占全球六分之一,但面臨資源消失風險加劇、地方特色資源開發不夠等問題。所以,護好用好種質資源,才能下好先手棋。
種業振興,基礎在知識產權。長期以來,我國種業知識產權保護不夠,大量“換個車燈就是輛新車”的所謂新品種層出不窮,這類新品種跟突破性新品種差了十萬八千里,限制了企業原始研發的積極性。2012年,美國先鋒公司沒有獲得許可就使用了孟山都公司的技術專利,被裁決賠付10億美元。如果沒有這種強有力的制度保護,就會出現“誰搞原始創新,誰就是冤大頭”的情況。要把健全種業知識產權保護制度作為保障,既在品種審定上鼓勵原始創新,也大力打擊種業違法侵權行為。
種業振興,關鍵在科企合作。種業投入大、風險高、專業性強,需要“產學研”相結合,“育繁推”一體化,任何一方缺位都不能說種業實現了振興。要解決創新主體錯位問題,育種企業和科研院所要形成創新共同體,加快育種資源、人才、技術在科研單位和企業之間的按需流動。澳門星星彩開獎現場,要培育帥才型的育種家,有效整合科研資源,加快核心技術攻關。要弘揚企業家精神,用好“看不見的手”,打造種業領軍企業。(喬金亮)
深入推進軍民融合戰略,著力提升國家在海洋、太空、網絡空間、生物、新能源等新興領域的核心競爭力,全面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
在數字經濟時代,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的提升能夠為厚植我國發展新優勢構筑最為廣泛、最為持續、最為強大的微觀新動能。
電力行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性行業,是能源轉型的關鍵領域,電力行業實現結構性轉型是綠色低碳發展、實現“雙碳”目標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方面。
今后五年對于助推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好在哪里”“難在哪里”“路在哪里”,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梳理。
企業是推動創新創造的生力軍,要更加突出企業的主體地位。完善科技治理體系,就是要圍繞科技創新體系中企業和大學這兩個基本主體的定位,為企業和大學創造好的環境。
我們應該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下,秉持平等和尊重,摒棄反對傲慢和偏見,倡導科技無國界、無障礙、無歧視的合作精神與合作理念,共同尋求科學的答案解答,共同推動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
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是我國不斷提高科技發展水平、提升綜合國力的正確選擇。只要全體中國人民咬定青山不放松,充分激活中國人的潛能,中國在創新上一定能夠“再攀高峰”。
強化就業優先政策最重要的是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思想,財政、貨幣等宏觀經濟政策要將就業目標置于更加優先的位置,根據就業目標進展情況,動態調整宏觀經濟政策力度。
直播電商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在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已經成為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因此,當前市場迫切呼喚更加完善的制度規范和正面引導,為直播電商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無論范圍如何擴大,國家安全學學科的核心本質沒有變化,它是一門基于政治學的綜合性、應用性的學科。當前在擴大國家安全學內涵的同時,應該特別注意明確其邊界到底在什么地方。
為保障委托代理實效,應對體制機制挑戰,需要抓住機制設計的“牛鼻子”。只有做好權責區分、監管閉環的設計,才能解決委托代理面臨“代理人道德風險”的問題。
在增強主體性的過程中,我們要更多地實現本土化,但本土化并不意味著建構封閉的純粹地方性知識,而是以民族性、本土化的形式體現出以全部人類文明成果為基礎、面向未來的普遍性內容。
在全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過程中,既要維護全國大市場的統一性,又要考慮到地方發展的差異性,平衡好兩者的關鍵要素在于強化競爭政策的基礎地位和依法行政。
在當前發展階段,經濟增長的制約主要在需求側,因此“分好蛋糕”以保持消費的穩定和擴大,是“做大蛋糕”即經濟增長的一個必要前提,不“分好蛋糕”也難以“做大蛋糕”。
正確界定中國知網的相關市場,有利于社會各界包括中國知網、科研機構、高校師生乃至執法機關達成更多共識,在共識基礎上回歸理性,最終找到妥善解決問題的途徑和辦法。
發展日新月異,部分老年群體好似數字時代的一葉孤舟,積極推進老年群體融入數字時代,享受數字紅利,需要全面考量老年群體數字融入的困境,挖掘背后的影響機制,從而找到彌合路徑。
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我國特有的民主形式,具有與西式民主截然不同的特征和無可比擬的優越性,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與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通過平等協商得以解決。
數字化企業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性設施建設,因此企業必須主動擁抱數字化。換而言之,數字化轉型已不是“選擇題”,而是企業適應數字經濟、尋求生存和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
如何有效規劃并探索路徑,是當前我國經濟社會面臨的關鍵課題,也是“兩會”接續討論的重要問題,“糧食”“社會保障”“安全”等熱議話題都突出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從“真扶貧扶真貧”到“真脫貧不返貧”,新征程上我們更需要通過創新觀念、激活動力、穩定收入來源等方式,降低脫貧群體的脆弱性,增強其發展能力,不斷改善其生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