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進院士顏龍安:48粒種子改寫雜交稻歷史

歲末年初辭舊迎新,水稻專家顏龍安可謂雙喜臨門———2007年年底,他新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8年一月初,江西省農科院召開科技獎勵大會,授予他特別貢獻獎,并獎勵人民幣100萬元。
今年70歲的顏龍安院士從事水稻育種研究工作40余年,他選育的不育系“珍汕97A”是中國應用時間最長、選配組合最多、推廣面積最大、效益最好的不育系水稻。
雜交水稻研究,是世界公認的農業科學領域的“哥德巴赫猜想”。為了實現讓“人人吃飽飯”的理想,顏龍安和全國各地的水稻育種專家走到一起,立志攻下這個對全世界反饑餓具有戰略意義的農業科研課題。
在進行“珍汕97A”第一次雜交試驗的那天,顏龍安和同事從8時下田,在烈日下連續奮戰7個小時,完成了300多朵穎花的異株授粉。一個月后,他們的收獲是48粒種子,還有10萬字的實驗記錄。
“珍汕97A”的選育成功,敲開了我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的大門,“珍汕97A”不育系的育成,在雜交水稻育種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以它為母本,配組出的后代中,不乏叱咤風云的“豪杰”。“汕優2號”是全國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雜交稻組合;而“汕優63”、“汕優10號”、“汕優64”一直是國家認定品種優劣的區試對照“標桿”。
1980年,雜交水稻作為我國出口的第一項農業專利技術轉讓給美國,其中就包括顏龍安用“珍汕97A”選育的兩個品種。歷經35年的風雨考驗,至今世界雜交水稻中還沒有一個母本的貢獻可與“珍汕97A”媲美,因為直到現在,她還在竭盡全力地為人類遠離饑餓而“生兒育女”,是當之無愧的“英雄母親”。
有人認為,顏龍安是個幸運兒,1972年育成我國首批“野敗”秈型不育系而轟動全國時,不過35歲;1981年作為全國秈型雜交水稻科研協作組的主要成員之一,榮獲國家特等發明獎,也剛過不惑之年。全國勞模、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連續25年的全國人大代表,多少榮譽集于一身!而熟悉他的人卻知道,耀眼的光環背后,他付出了多少艱辛。
“高超的專業技能+包容的協作精神=人才成長的搖籃”。顏龍安就是運用這個公式,讓他工作過的地方,成長起一批批的業務尖子。蔡耀輝、朱成、姚秋英……一個個名字登上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青年突擊手、全國“三八”紅旗手等榮譽榜,而笑得最開心的,就是默默站在他們背后的顏龍安。
老驥伏櫪,www.441111.com,志在千里。香港六和開獎現場直播623822。剛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顏龍安雖已年屆七旬,但還有著年輕人一樣火熱的心,他準備再奮戰十年,整合江西省的雜交水稻科研力量,沖擊世界水稻超高產新紀錄。